小心,這些是老人失智前兆!發現失智前兆症狀,可以怎麼辦?
失智症是一種疾病,而不是老化現象。失智前兆分為初期、中期、晚期,跟很多慢性疾病一樣,初期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,導致中期甚至於晚期,已經是難以回復的狀態。
討論失智前兆症狀之前,我們似乎得先分清楚老化以及失智前兆,老化一定會讓記憶功能、認知功能變弱一些,但失智症不單指記憶功能的衰退,甚至於牽涉到語言、空間感、判斷能力、思考能力等等。
如何避免、預防,或是察覺到老人失智前兆,就讓我們今天來一一分析探索!
為什麼會有失智前兆症狀的發生?
根據衛福部統計,2019 年全國領有失智證明手冊的人口已達 6.2 萬,且依照流行病調查失智症盛行率:65~69歲 3.40%、70~74歲 3.46%、75~79歲 7.19%、80~84歲13.03%、85~89歲 21.92%、90歲以上 36.88%,呈現每隔五歲發生率倍增的趨勢。
失智症其實該算是一種統稱,由多個失智症前兆延伸的症狀,構成之症候群。分為退化性、血管性,又或者兩者兼具,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阿茲海默氏症(又稱混合性)。
失智前兆症狀:退化性失智
• 阿茲海默症 (Alzheimer`s Disease)
早期症狀最為明顯,就是對於時間、地點、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,這等於其有兩種以上的認知障礙出現,屬於神經退化疾病。初期以海馬迴受損為主,腦解剖後則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。
• 額顳葉型失智症 (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)
以腦部額葉及顳葉發生障礙為主,初期會有人格變化、行為能力難以控制的狀況,或者會有語言障礙、表達困難等。
• 路易氏體失智症(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)
這是第二常見的退化型失智,失智前兆可能有手抖、僵硬、重心不穩的狀況,以及情緒不穩、幻聽、幻視,通常發生於七十歲左右。
失智前兆症狀:血管性失智
此類型是因為腦中風或者腦性血管疾病,血液循環不良導致功能退減,早期可能會有動作緩慢、反應遲緩、步伐不穩等狀況。
失智前兆症狀看這裡,你的家人有這些問題嗎?
很多時候,家人或周遭親友可能早有一些老人失智前兆,建議多加留意這些初期狀況,並與老化的影響作清楚的切割,雖然說目前尚無 100% 治療失智症的手法或藥物,但早期若能有效延緩,或者中年時期用對的保健品、好的生活作息照料自己,勢必能大大降低得到失智症的風險:
• 記憶力影響生活
正常的老化,短期記憶都能清晰記得,或者事後可以想起來。但若是老人失智前兆,容易會完全忘記某些約好的事情、東西放哪裡,或者記不起剛剛才發生的事情。
• 時間與地點混亂
在熟悉的地點迷路,或者跟常常搞錯事件發生的時點與地點,或者對於每天需要的日常事項,有完成的障礙。
• 視覺、空間、表達等困難
容易重複話語,比起正常的嘮叨,句子可能變得簡短,且無法一次聽懂複雜且長的對話。表達時也經常找不到正確詞彙,或者站在鏡子前,難以理解這就是自己的樣貌。
• 判斷力差、行為不恰當
會做出不少影響生活的行為,比如把一些日常用物藏在難以被發現處,重複拿東西等動作,或者出現一些不合理的被害設想。
• 情緒失控、性格驟變
遇到無法處理的狀況,情緒容易失控。或是經常坐立不安,不斷走動。
其實,這些初期症狀有時候不太明顯,也跟老化有點難以區分。最好的方式可以透過醫院、醫師的診斷,或者用相關檢量表評測有類似症狀的人,較能確定是否為失智前兆。
老人失智前兆出現後,我可以怎麼做?
老人失智前兆症狀出現後,難免情緒會因此低落,尤其銀杏近年已被證實無法直接性的幫助失智,但其實還有很多預防動作、治療行為可以準備:
• 運動
聽起來很常見,卻是非常有直接效果的方式。若是已經上了年紀,建議採取像是快走、慢跑、健行等方式,藉由提高換氧量,盡量帶動全身性的血液循環,來延緩並且舒緩失智症的影響。
• 飲食
失智症,某一部份其實和易中風的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三高有關聯,因此在飲食上建議可以偏向清淡,多蔬果少紅肉的原則安排。減少膽固醇以及油脂對血管造成的傷害,攝取維生素 C、堅果,強化抗氧能力,也確保腦部所需油脂。
• 多陪同,少責備
除了基本的作息準備,在確知自己有失智症的當下,肯定會需要更多的包容與陪伴,因為這種無力感是他人無法體會的。建議用正向的言語鼓勵,也不要用考試的方式去測試記憶力。提升照顧品質,能使患者心情受到安慰,好好面對病情。
• 增加社會接觸,動腦活動
發現失智前兆症狀時,大多時候還是能夠保有正常生活能力,陪同參與運動、聊天、繪畫等多人社交活動,進行大量對話,能夠不斷活化腦部,盡可能延緩失智症狀,使藥物能夠有更好的功效。或者建議可以培養興趣,提供日常目標和保持愉快心情,也能舒緩病情蔓延速度。
出現失智前兆症狀,失智還可以避免嗎?
失智症是屬於大腦神經的衰退、嚴重受損,導致辨別、認知、語言甚至於記憶無法正常運作,現有的藥物以及治療手段仍無法阻止,或者恢復這些受傷的神經。
但是藉由良好的藥物與生活,的確能夠有效改善、延緩患者失智狀況,例如前述提到的勤加動腦、休閒活動、有氧運動、高等教育、高抗氧化食物,去避免肥胖、心情低落,並且隨時練習動腦。
其實在年輕、中年時期,就盡量維持高度循環活力的生活習慣,尤其像是肥胖飲食、經常思考運動,保持體內血液有好的循環,是可以有效降低失智風險的。